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

教育部青年發展署

推動大專校院生涯輔導工作計畫

計畫簡介

(原大專校院生涯發展教材研發與試行計畫)

本署於102-103年度辦理「大專校院生涯發展教材研發與試行計畫」,研發可提供各校系所教師建立基本生涯輔導觀念之教材;並編撰生涯輔導工作操作手冊,提供大專校院生涯輔導相關人員參考運用,並帶動學校系統合作、善用校內外及政府資源。
104年2月17日公告「補助大專校院推動生涯輔導工作計畫要點」,運用103年研發成果,推動大專校院生涯輔導工作計畫,引導教師開設生涯課程,或於教學中進行生涯輔導;並鼓勵學校結合校內外資源共同推動生涯輔導工作,提升生涯輔導效能,促使學生於在學期間及早進行自我探索、生涯規劃及了解職場環境,以順利轉銜至職場。

大專生涯輔導工作參考手冊(103年12月初版)(電子書)

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

學生透露自殺意圖,怎麼辦?



學生透露自殺意圖,怎麼辦?


 
自殺已成為國內青少年十大死因的第三位,
師長怎麼做才能早一步察覺自殺意圖,
防範學生走上不歸路?

校園憂鬱症的案例近年來有逐漸升高的趨勢,從事輔導工作18年的師大附中輔導室老師李玉美指出,從高一到高三,發生率約三成。一般而言,有憂鬱症傾向者自殺比例較高,約1015%的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。台南成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信昭表示,1519歲的青少年,自殺身亡的比例約十萬分之23,以此乘50100倍,可推估十萬名青少年中企圖自殺者為300人。

聽「自殺」在說話

Q1. 自殺主要為引起他人注意?
李玉美說明,自殺的動機不是引人注意,而是一種求救行為,是尋求外界援助的方式。陳信昭分析,單純為了引起他人注意而自殺的案例非常少,自殺者的共同目的是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。若自殺者認為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問題,他會先採取其他作為,往往是個案心理或生理上,經歷到無法處理的痛苦或困境,認定沒有辦法解決,才會走上自殺的不歸路。

Q2. 自殺無跡可尋,防不勝防?
「事實正好相反」,自殺不但有跡可循,且可預防。李玉美的經驗是,當學生一直談到自殺,表示有些問題困擾著他。自殺的企圖和念頭都是延續性的,如果在過程中被阻斷,就無法繼續,但若一直無人阻止,自殺者很可能覺得,自殺確實是唯一的路。她提醒老師注意「語言和行為表現」。當學生突然變得退縮、逃避、安靜、孤僻、不願和人接觸,或是以前很安靜的孩子突然引人注意等,就要提高警覺。最典型的症狀是將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到處送人,有種告別意味。此外,還有環境線索,當重要的人分別,例如好友過世、父母離異、家庭財務危機、學業功課退步、人際關係不佳、感情進展不順,都是引發自殺的原因。
陳信昭強調,學生在自殺前通常會間接或直接表達自殺意念,這些警告分成幾大類,第一種是語言上的線索,包括直接說出、在作文、詩詞、週記中表達、討論「死亡」時所透露的不正確概念;第二種是行為上的線索,像是突然、明顯的行為改變、放棄財產、濫用酒精或藥物;第三種是環境上的線索,例如重要人際關係結束、家庭發生重大變動;第四種是併發性的線索,包括人際退縮、憂鬱情緒及無望感、易怒或攻擊行為,以及睡眠與飲食習慣變化。

Q3. 企圖自殺者,如果不再憂鬱就不會自殺?
答案是不一定。因為自殺的原因很多,憂鬱只是其中之一。陳信昭說明,有些重鬱症患者,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,反而當憂鬱的程度降低時,力氣回復了,自殺機率還比嚴重憂鬱時高。另外,某些自殺的導火線不是憂鬱,當然也不會因為不憂鬱而放棄自殺。

Q4. 談論自殺的人不會自殺?
李玉美分析,關鍵在於每個學生自殺的危險強度。譬如:他是如何討論自殺?若只是初淺的想法,那麼危險程度較低;若已有細部計畫,包括自殺的工具、方式和時間都很具體,那就要小心。倘若自殺計畫已經萬事具備,只差臨門一腳,這時做自殺防治的人就要自問:為什麼這個孩子還坐在這裡?是哪個部分的計畫還沒完成?這時只要一直延遲他完成計畫,就可以中斷、阻止、避免自殺行動。
李玉美說,「討論」也是一種求助方式,自殺者可能雙管齊下,一邊發出自殺訊息來求救,一邊進行自殺計畫,當計畫被破壞,就無法執行,所以防治者也需兩手策略,一邊延遲他的計畫,一邊嘗試幫他解決問題──這點非常重要,如果問題沒有解決,自殺計畫只是暫時被延遲,他還是會籌劃新的計畫。

Q5. 自殺最可能發生在晚上和假期結束後?
李玉美認為,晚上容易落單,身邊沒人陪伴,自殺成功率因而變高。當學生透露自殺計畫時,師長和家長必須配合,全天候24小時安排人在他身邊,有時需要設暗樁。若個案輔導做得好,甚至可和個案約定,自殺前通知輔導者,以便救援。
陳信昭舉出研究數據說明,大部分重要假期的自殺比例反而較低,因為慶典、聚會和慶祝儀式可分散注意力,倒是週年紀念日症候群值得注意,像是喪親週年、地震週年等,特別容易情緒低落。再者,生日也是青少年相當在意的日子。大體而言,重要假期中的自殺率不會增加,但中秋、過年這類團圓節日、情人節等象徵性節日過後,自殺率則較高,原因是當假期屆滿時,萬一重要承諾破裂,強烈的失望感可能導致自殺。



資料來源:董氏基金會自殺防治網http://www.jtf.org.tw/suicide_prevention/page02_8_1.asp


自殺的原因


自殺的原因



自殺的警訊
http://www.jtf.org.tw/suicide_prevention/images/space.gif
認清自殺念頭的關鍵時刻
  很多自殺者的家人總是在遺憾發生後,才後悔沒有警覺到對方釋放出的訊息,而不停的自責「早知道---」,與有自殺傾向者相處,到底可不可以「早知道」?自殺可以預防嗎?有什麼線索可以提供周邊的人注意?
認清自殺念頭的關鍵時刻
以六大易採取自殺行為的個性為前提,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主任徐西森分析有六個重要關鍵時刻,容易出現自殺念頭,值得注意。
▓自我獨處時
「分析所有自殺成功者,有個共通點,自殺現場通常沒有別人,」徐西森表示。這意味著,在最後一刻,很可能因為找不到求救資源,對自己或這個世界完全絕望,因而自殺。
▓觸景傷情時 
回到令人傷心的現場,例如好幾年前日本廣島事件,罹難者家屬前往原彈爆發現場憑弔,瀰漫濃愁哀傷情緒,易誘發親人自殺念頭。又如921大地震,生還者回到敗破家園目睹倒塌的房子,想到家人都死了,很容易誘發自殺企圖。有些遭受情傷者回到初戀的地方,一時悲從中來,想不開。
▓意氣用事時
青少年很容易因為跟爸媽吵架,一時缺乏理智,碰出:「我死給你看」這類的話,最後真的去做。或被父母甩耳光,一氣之下說,我去死算了。「不要小看這種意氣用事的時刻,年輕人血氣方剛,很容易任性而為,」徐西森提醒。
「我青少年時期多愁善感,覺得自己最可憐,想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,那就是自殺,」徐西森坦承表示,當年自己也有過類似想法。
▓情緒低潮時
處在孤獨、憂鬱、失戀、絕望的低潮,很容易誘發自殺想法。
▓季節交替時
入冬時節,老年人死亡比率多,除了身體因素,好比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之外,「因為人體抵抗外在季節變化的能力減弱,情緒容易不穩,誘發愁緒,」徐西森特別指出,不要忽略季節轉換對情緒的影響。
▓逢年過節時
人們在一些重要特殊節日時,似乎顯得較為脆弱,譬如情人節、結婚週年紀念、生日等,很容易聯想過往回憶,交織成複雜情緒。
如果你周圍有朋友曾出現自殺想法或正值人生低潮期,以上這幾個關鍵時刻,更
要主動關懷,陪伴與支持。
當親友不經意透露自殺念頭時,有時難免會揣測:「他到底在威脅我,還是真的想走上絕路?」尤其男女朋友吵架,當女生揚言要自殺時,男生免不了會想,她說真的還是假的?是不是藉此逼我回頭?等等。
針對這點,徐西森以嚴肅口吻強調:
「永遠不要去揣測自殺者背後的原因,或視為是一種人際關係手段,要當之為對方真正想自殺,這樣才不會輕忽或激怒、嘲笑他。不論他說的是真是假,他正在發出求救訊號,我們要關心所有有自殺意圖的人。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資料來源:董氏基金會自殺防治網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http://www.jtf.org.tw/suicide_prevention/page02_1_1.asp